范晔:坚守在跑道生命线上的“钢铁战士”
比如在当前弃风弃光严重的情况下,重组后的新能源公司不会再为抢占资源而跑马圈地,这样就能够实现在难以消纳的地区,风、光资源延后开发,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而对于早已处于市场化的煤炭市场当地政府自然不会过多插手干预,因此,电企一方面要面对市场价格飙升的煤炭,另一发面又要面对计划发电制约下的低电价等问题,日子着实是不好过,净利润下滑也是必然结果。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从数据上看,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44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这样的增速创下了2012年以来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新高。
就在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通知》称,各地要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尽快组织发电企业特别是燃煤发电企业与售电企业、用户及电网企业签订三方发购电协议。但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滞缓对电企利润下跌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果改革无法尽快推进,未来电企还将继续受制于上述因素,经营模式和经营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综合以上的情况,海南的电力市场交易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进展会差强人意。35千伏等级用户16户,用电量4.7亿千瓦时。海南由于是热带岛屿省份,基础设施、资源、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匮乏,虽说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底子薄还处于追赶阶段,2016年全省经济规模4044.51亿元,相应的社会用电量仅287.21亿千瓦时。
电改风眼中的海南2017年4月14日,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官网刊登一篇报道:海南电力通信自动化公司增加售电等相关业务。当前海南电网的系统运行压力不断增大。包括我在内,公司很多人一起怀着信念出发,能否做到第一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要做到心中的第一。
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巨大潜力,同时我们集团公司有10年的电力服务背景,这10年的专业积累很适合现在的创业。你们好,欢迎做客我们公司,武立业,这位华远达电力集团掌舵者起身迎接我们的到访,平易近人、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却也藏不住一身的干练气质这是这位80后企业家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不一样的,十年前创立华远达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就是赚钱,让公司活下来,现在我们要用智能科技服务于人。华远达集团是以电力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大中型集团公司,这被武立业看做智能产品创业的优势。
现在不论是软硬件、还是销售环境都已成熟,智能家居已经到了创业的最好时机,现在我们加入这个行业不是先烈,而是要成为先行者。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2016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并且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
集团主业让我们对能源利用、新能源趋势、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较深的认识,我相信这些专业积累也会有利于我们理解如何通过智能科技服务于人,这么多年我们已经锻炼了一支技术能力非常强的电力服务团队,这些资源都可以平移过来。今年即将年满35周岁的 武立业来自河南濮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早年来北京打工,从电工基层工作做起,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眼光,逐渐走出一条创业之路,他所创立的华远达电力集团下设华远达电力建设、华远达云电气科技、华远达电气设备、华远达智能家、中绘立得等子公司,2016年他回到家乡濮阳南乐总计投资建设工业科技生产园区,他的励志故事早已在十里八村成为乡亲们教育自己孩子的题材。华远达智能家智能控制套装武立业所说的二次创业是指新创立的北京华远达智能家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提供全场景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科技创业公司,智能化的需求是分场景的,目前家居、商务办公、场馆、养老、地产等是我们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针对企业端的用户,我们可以为他们定制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针对个人家庭用户,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类智能化的终端,比如智能开关控制、智能窗帘、智能门锁等。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开发,智能硬件创业需要投入的资金更高,自己很多早期创业合伙人都不理解,主业干的好好的,干嘛冒这个风险,投入又大。
华远达电力集团目前已是华北地区电力服务行业的标杆企业 ,也许有了这份底气,不同于很多初次创业者,这位80后总裁眼中充满了淡定和自信这个行业的性质,从哲学上来说,是一个实践推动理论的过程,理论再反过来推动实践在这个行业上体现得不多,或者说相对比较保守。2. 设计单位行业设计,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这个产业就是指的设计院,中国有句话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设计资质再高,也得有东西需要你去设计。2.电网至于输电行业TSO呢。
最后,我们再对比一下制造和设计,同样都是提供产品的单位,设计单位的产品寿命周期太长了,一旦成型,下次需要你至少要几十年后(电厂电网寿命期到了,重新建设时才需要再次设计,猴年马月了),这是它的最大劣势(优势就是揽到一个大项目,开张就能吃三年)3. 施工建设行业施工,经验丰富只是噱头,劳动力成本低才是我国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更惨更低级,放国内就是蓝领民工,放国外才能拼出一片新天地。在国内不太明显,因为是一个大家分蛋糕的游戏,在国外就明显了,走出去力度强的单位,市场占有率和业务范围就广,走出去力度弱的,那就自求多福吧。
4. 电厂电网运营行业分为两种,一类可称为独立发电运营商IPP(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IPP和SPP、VSPP区别什么的,都叫做IPP;另一种粗称为电网运营商TSO(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输配什么的,都归为TSO的下属类。所以你又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前的设备消费能力和发展潜力,是集中在电厂电网(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电子设备)这个运营商板块,还是集中在民用(LED灯、新能源电力交通工具)、工业用户(大中小型电机、电力电子器件)这个使用板块?设备制造商依赖于运营者和使用者,当运营者和使用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领导者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设备制造商的日子必然会过不好。
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但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市场需求。不是我唱衰电改,相反我是支持的。C. 职能部门如何拆分?机构间怎么协调?技术调度和经济调度如何统一化管理?交易平台在哪里,配电区域怎么划分,配电通道怎么共享?阻塞怎么协调?怎么补偿?因意外导致购电合同终止时,职责如何划分?怎么补偿用户的停电损失?最后电改是模式调整,解决的是一个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关系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则是个商业问题,调整电网盈利模式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发生了自我改革,怎么可能对整条产业链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我国已经不是N年前的纯计划体制了。(这分类是我为了好说明,自己划分的,属于为了方便理解而滥用辞藻,千万不要拿去做学术或者写报告)1.电厂发电行业IPP这个产业链的环节呢,以前就不死不活的,现在电改搞竞价,我只能说部分药丸。B. 改革区域该怎么推进?是先一二线城市,后农村地区,还是整体一刀切,分片区开始?电网的盈利模式,是统一模式还是地区模式?如果统一模式,那么电网公司哭了,架线几千公里到农村就为了给几户人家用上电,以前都是亏本生意,现在统一过网费模式下,估计公元3000年都收不回成本,这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简直可怕,小数点后十几位吧。首先我们把整个电力产业链划分为:设备制造、设计单位、施工建设、电厂电网、用电用户。
同时,放开配电侧和售电侧的增量部分,允许民间资本进入。1. 设备制造行业设备制造的工作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大板块:设备生产,设备研发,设备推销。
除此之外,推销板块呢?设计院也有。设计的板块就更惨了,对比设备制造商就知道,生产板块你是有的,就是做设计(脑力劳动),研发板块是没有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设计院的科研成果,那是工程的副产物,绝对不可能是先有研发后有设计。
EPC项目,很多都是中国的然并卵,出国工作条件太差,发达国家对于劳工输出有及其严格的法律规定,以美国为例,只要满足最低需求标准就必须使用美国劳工,国内的人你一个都带不出去,带不出去还咋整,竞争力带不出去还玩毛,因此,大兄弟,第三世界,参与到亚非拉新天地的建设中去吧,那里更需要我们,我们也暂时只能去那里。A. 核心部门(调度)的管辖权究竟归属于哪个部门,是地区发改委还是电网公司?毕竟我去过某省发改委开会(就是关于试点电改)怎么说呢,在这里不敢乱说话,毕竟人家用的是试点,表达的是想这么干,而并非就要这么干。
电力系统历来是改革的深水区,电改将对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和其附属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电网公司的垄断地位是否造成了冲击?中国电力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电改,而是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电力供应大于需求。一句话,能在今后电改中活下来的发电商,都将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战士,这是一场筛选般的战斗,精英会从中脱颖而出,但是被淘汰的下场,也是部分参与者不可避免的结局了,喜悲参半吧。在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今天,当供大于求,市场空间压缩,僧多粥少,同行竞争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果要保持设备制造商的生命力,应该是倾向于设备研发,还是设备推销?更迫切需要的是研发人才去提高产品竞争力,还是推销人才去开拓新的市场,哪个优先级更高,还是平行关系?同理,我们再深入一点,当前的情况下,什么类型的设备更有潜力呢?依据上面我们的产业链划分,只有运营和使用需要设备,运营说的是电厂电网,使用说的是用户。举个栗子:试想,假如电改提前十几年,中国的电力缺口依然很大,到处缺电要建电厂、建电网,请问这个时候,设备制造商会担心自己没饭吃吗?设计院会担心自己没饭吃吗?电改再闹,该买的设备还不是要买,该做的设计还不是要做,设备制造和设计院不一样挣着自己的钱吗,无非是你垄断板块的利益被控制住了而已,薪水降低了而已,购物卡不发了而已。
为什么竞价之后价格只会低不会高,原因就是供大于求的交易流向问题,假如一个猪肉市场,每天买猪肉的要买45斤,一共3卖家,每家产量20斤,肉价18块/斤,本来大家相安无事,每家卖15斤扔5斤,现在搞竞价了,其中一家悄悄的降成17.9/斤,不用说,另外两家就悲剧了,只能各丢7.5斤,最终结果你们懂的。要是地区模式,那么好了,谁来为这种差别化的费用掏钱呢?更关键是,一旦规矩多了,那么规矩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不再以上网及销售电价差作为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现在呢,不行了,竞价啊兄弟,供大于求啊朋友,该弃的那些你还是要弃的,但是原来的那个价格,就没有那么高了,毕竟是相互竞争的结果。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一个困惑你已久的问题:如果要从事设备制造行业,你该选择什么一家行业?是被一个莫名其妙的老板以创业名义分分钟招走,还是投向西门子、ABB、南瑞等公司的怀抱。只是当前电改的大环境是一个供大于求的背景,以前固定上网电价,供大于求,弃水弃风,卖得了的电正常卖,日子过一天是一天
C. 职能部门如何拆分?机构间怎么协调?技术调度和经济调度如何统一化管理?交易平台在哪里,配电区域怎么划分,配电通道怎么共享?阻塞怎么协调?怎么补偿?因意外导致购电合同终止时,职责如何划分?怎么补偿用户的停电损失?最后电改是模式调整,解决的是一个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关系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则是个商业问题,调整电网盈利模式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发生了自我改革,怎么可能对整条产业链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我国已经不是N年前的纯计划体制了。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一个困惑你已久的问题:如果要从事设备制造行业,你该选择什么一家行业?是被一个莫名其妙的老板以创业名义分分钟招走,还是投向西门子、ABB、南瑞等公司的怀抱。2.电网至于输电行业TSO呢。A. 核心部门(调度)的管辖权究竟归属于哪个部门,是地区发改委还是电网公司?毕竟我去过某省发改委开会(就是关于试点电改)怎么说呢,在这里不敢乱说话,毕竟人家用的是试点,表达的是想这么干,而并非就要这么干。
EPC项目,很多都是中国的然并卵,出国工作条件太差,发达国家对于劳工输出有及其严格的法律规定,以美国为例,只要满足最低需求标准就必须使用美国劳工,国内的人你一个都带不出去,带不出去还咋整,竞争力带不出去还玩毛,因此,大兄弟,第三世界,参与到亚非拉新天地的建设中去吧,那里更需要我们,我们也暂时只能去那里。要是地区模式,那么好了,谁来为这种差别化的费用掏钱呢?更关键是,一旦规矩多了,那么规矩的作用也就没有了。
为什么竞价之后价格只会低不会高,原因就是供大于求的交易流向问题,假如一个猪肉市场,每天买猪肉的要买45斤,一共3卖家,每家产量20斤,肉价18块/斤,本来大家相安无事,每家卖15斤扔5斤,现在搞竞价了,其中一家悄悄的降成17.9/斤,不用说,另外两家就悲剧了,只能各丢7.5斤,最终结果你们懂的。最后,我们再对比一下制造和设计,同样都是提供产品的单位,设计单位的产品寿命周期太长了,一旦成型,下次需要你至少要几十年后(电厂电网寿命期到了,重新建设时才需要再次设计,猴年马月了),这是它的最大劣势(优势就是揽到一个大项目,开张就能吃三年)3. 施工建设行业施工,经验丰富只是噱头,劳动力成本低才是我国施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更惨更低级,放国内就是蓝领民工,放国外才能拼出一片新天地。
所以你又要思考一个问题,当前的设备消费能力和发展潜力,是集中在电厂电网(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电子设备)这个运营商板块,还是集中在民用(LED灯、新能源电力交通工具)、工业用户(大中小型电机、电力电子器件)这个使用板块?设备制造商依赖于运营者和使用者,当运营者和使用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领导者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设备制造商的日子必然会过不好。现在呢,不行了,竞价啊兄弟,供大于求啊朋友,该弃的那些你还是要弃的,但是原来的那个价格,就没有那么高了,毕竟是相互竞争的结果。